从舞台上的“名角儿”到讲台上的“引路人”,从一级演员到教学名师,在安庆师范大学,越来越多的黄梅戏表演名家汇聚在一起,他们在黄梅戏传承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赛道上书写着崭新篇章。
近日,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韩再芬领衔的“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成为该校历史上首次入围此名单的教师团队,展现了文艺名家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与成就,为文艺和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我认为我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好黄梅戏文化”
“我从13岁就开始学习黄梅戏,政府和剧团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认为我应该责无旁贷地去传承好黄梅戏。”国家一级演员、黄梅剧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国平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安徽省戏剧原创剧目主角奖……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多年来刘国平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是观众眼里的“老熟人”。当面临黄梅戏教育教学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时,刘国平主动放弃了相对轻松的生活,从安庆黄梅戏剧团来到安庆师范大学,毅然投身于黄梅戏教育教学,以“演教并举”的模式,开启了黄梅戏艺术演绎与教学实践共生共促的新征程。
从舞台到讲台,身份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教学本科生是一个科学规范的过程,不仅需要学习高校管理,更需要研究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程等等,而这恰恰又是我比较陌生的一个领域,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刘国平表示。
怎样将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谈起教学初期的经历,刘国平仍历历在目。“自打参与教学后,我经历了人生非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撰写教学大纲、第一次安排分班教学、第一次参与教学分析会议……为了科学撰写教学大纲,刘国平曾经连续加班奋战20余天,向多位从事戏曲教育的名校教授请教上课方法,结合黄梅戏特色进行大纲编写。“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从中收获颇丰。”他说。
悬腕、压腕、画半圆……舞台上简单带过的几个动作,离不开教师们一遍遍的指导和纠正。“很多舞台上的技巧运用,学生单靠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刘国平说。
2023年10月2日,首部由00后大学生演员参演的青春版《女驸马》一经展演便获得观众的喜爱,反响热烈。为了呈现精彩演出,刘国平要求学生们保持一周3次、每次3节课的高强度戏曲练习,排练时间长达6个月。从最初的舞台站位到动作细节,刘国平全程参与,亲自指导,一遍遍纠错,一遍遍强调情感运用和舞台调度。发现学生台步出错,他就用手将学生的脚摆到正确的位置,发现学生情绪不到位,他就亲身示范,给学生讲解角色,引导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戏曲教学的最好方式便是言传身教,从内到外每一个动作所体现的情绪和该使用的力度我们都应该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学生们看。”刘国平表示,只有自身的实践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帮助不同的学生扬长避短,教会学生分辨好坏,实现因材施教。

“努力成为一个好的‘雕工者’”
主持黄梅戏《鸭儿嫂》获中宣部全面小康重点跟踪项目、主演黄梅戏《女驸马》获评国家艺术基金全国巡演项目、先后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评选”一等奖、“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金奖、田汉戏剧奖“剧目奖·入围奖”……从剧团表演转向教育领域,国家一级演员、黄梅剧艺术学院教师余淑华在黄梅戏教育教学上也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根植民间的传统戏种,黄梅戏的唱段设计、身段表演大多源自百姓生活,因此余淑华教育学生时,格外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扮演农民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声调?饰演知识分子时又应该注意什么?……余淑华给出答案:去生活中找例子。“我们要去聆听农民在劳作时的吆喝,去观察知识分子这类人群的言行举止。”在余淑华的课堂上,学会模仿是学生们的“必备技能”,“在生活中学习黄梅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表演更加生动、接地气,更能培养学生的悟性,帮助他们跳出理论进行深度的黄梅戏学习。”她说。
传统的教师点评模式过于固化,难以让学生清晰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改进方向。发现这一问题后,余淑华及时切换检验方式,将教师点评改为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比,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学习改正。“相互点评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能在观察他人表演时学习到不一样的技巧,在对比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调整。”余淑华说。
安徽省十佳演员、安徽省德艺双馨名家、87版《红楼梦》史湘云的扮演者、安庆师范大学“三全育人”最美老师……国家一级演员、黄梅剧艺术学院教师郭霄珍在黄梅戏领域成就斐然,在教育方面同样要求严格。
“在表演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想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努力成为一个好的‘雕工者’。”郭霄珍常将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作装满“饺子”的“茶壶”,“茶壶”怎么将“饺子”倒出来并让学生精准吸收,是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核心命题。
“本科生是‘扎马步’练功底,研究生是‘出招式’求突破,因阶施策才能让黄梅戏人才培养体系更具活力与层次。”谈及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教学方面的异同,郭霄珍表示,黄梅戏教学不仅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课堂上,郭霄珍常观察、挖掘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唱腔、身段、表演上的长处,再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比如针对嗓音条件优越的学生重点打磨唱腔韵味,针对身段灵动的学生着重提升表演的细腻程度。
此外,为了夯实学生的基本功,郭霄珍主动参与早功课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每天“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习艺术,基本功万万不能落下。”她坦言,要继续将这份扎实的艺术传承与现代教育模式深度融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教育土壤里既守正又创新,真正实现黄梅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让黄梅戏走得更长、更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一个老师,想要把这个职业做称职,一定要不断学习,不能墨守成规。”近年来,国家一级演员、黄梅剧艺术学院教师汪莉主持的“唱腔念白”课程先后上线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传统戏曲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亮眼案例。
“AI技术是当今推动黄梅戏发展的新引擎,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辅助’。”为了探索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汪莉将AI融入教学,利用AI精确的数据对比功能,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对外界对AI进入黄梅戏教学的担忧,她表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灌输”,而是跟着时代一起成长的‘对话’,希望黄梅戏等传统艺术能在AI等科学技术中真正‘活’起来,焕发新光彩。
除了教学之外,文艺名家们还为该校黄梅戏实验室的创建与发展建言献策。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名家们既注重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提取自身身段特质为模拟数字人开发提供样本支撑,构建综合型戏曲与曲艺数字资源库,又推进超智能数字人、黄梅戏虚拟博物馆等多模态展示传播项目的研发。
“AI时代,传统艺术更需下‘笨功夫’,黄梅戏不仅要守住传统的‘神’,更要在创新中找活力,创造今天的审美。”韩再芬说道,“要用新技术让黄梅戏飞得更高,但我们也绝不能放松‘牵’着传统的那根线,要努力为经典艺术与当代年轻人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她表示,将继续带领黄梅戏教师团队聚焦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融合,打磨更多思想、艺术、制作都“过硬”的新作,让这门非遗艺术传得下、走得远。
“随着文艺名家的持续汇聚,黄梅戏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愈发坚实,其传播、交流与科研维度也在不断拓宽深化。”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超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广纳黄梅戏编剧、导演、服装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力邀更多艺术名家加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支持,推动黄梅戏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文/邹紫奕 赵晨阳 图/胡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