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到“出圈”,从地方家喻户晓到火遍全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痴迷,这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有戏之城的安庆,近年来如何在黄梅戏人才培养、艺术传承与发展中守心守艺、创新求变?如何根植沃土,更好地还戏于民。近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新媒体+多元表达方式
黄梅戏有了更多新舞台
2021年6月,抖音发布非遗数据报告,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在抖音获赞7772万次,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地方戏曲。记者打开抖音搜索“黄梅戏”关键词,便出现多种表现形式的黄梅戏作品,有老一辈戏曲大师的经典再现,有吴琼等戏曲名家的现场教唱,有网红直播情景演绎,还有众多黄梅戏票友的翻唱等等。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专业毕业生梁颖9月7日在抖音平台翻唱的黄梅戏,其婉转圆润的唱腔和略带古风的扮相引来一众网友围观和点赞,播放量超两千万。
梁颖说,初次想到用抖音展示黄梅戏是在今年年初参加的一次婚礼上,作为伴娘的她和新娘即兴演唱《女驸马》选段,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拍下这段视频并发布在抖音平台,收获十几万点赞。“在此之前我都是把抖音当做朋友圈一样随便发发,那次之后我就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视频风格。我想将自己演绎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在网络平台传播,让网友们知道黄梅戏除了《女驸马》还有其他经典的唱段。”梁颖表示,“我以古风+戏腔的风格拍了大约10条与戏曲有关的短视频,我认为流行元素加戏腔的唱法更适合年轻受众。”
同样,在创新戏曲传播方式上,安庆再芬艺术剧院与上海去年合作推出国风连载漫画《女驸马》,将黄梅戏种子植入年轻人的“二次元”世界;创新“黄梅戏+互联网直播”新模式。2020年韩再芬领衔携“七仙女”开展扶贫公益系列直播,将黄梅戏元素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在线观看累计达100多万人次。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输出
黄梅戏不断传承发展
“梁颖同学在抖音新媒体发布的黄梅戏视频广受欢迎,既体现了近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成果,也启示我们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与深度。”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副院长储著炎说。
资料图 王利他 摄
据储著炎介绍,近年来,该校在黄梅戏本科及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紧扣时代、另辟蹊径,探索了新时代黄梅戏表演、编导、理论研究的创新之路。此外,学校还与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正在合作创建安徽省第一个文科戏曲实验室,努力把学院办成戏曲高等教育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为一体的高水平学院。在校生屡获“七仙女形象大使”“黄梅之星”“黄梅新星”“优秀演员”等称号,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
资料图 王利他 摄
同样,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高等职业院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黄梅戏人才培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比如,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办学,打造黄梅戏本科人才,提升黄梅戏演员整体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实现产教一体化良性发展,加强与院团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院团输送合格的戏曲人才。“结合国家政策、加大黄梅戏扩招力度。近三届黄梅戏扩招生源达到了一百多人,为诸多的戏曲院团演员的继续再提升提供了平台。
资料图 黄有安摄
近几年舞台上的一大批年轻演员都是毕业于我们学院。”学院表演系负责人胡继宗说。近年来,随着“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开,戏曲传承的种子在我市多个校园里不断萌芽、成长。迎江区多所小学,如四照园小学、依泽小学和华中路第三小学等都在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中开设了黄梅戏课程。
其中,四照园小学获评“安庆市‘戏曲进校园’特色学校”和“安庆市优秀学生戏曲社团”,该校孙可老师还于2009年创立了“黄梅戏工作室”。“我们教授学生以黄梅歌舞为主,从低年级开始进行系统训练,并外聘黄梅戏专业老师精心指导,孩子们热爱黄梅戏的激情有增无减。”孙可说。目前校黄梅戏工作室培养黄梅戏小选手达300余人次,排演的《断桥》《十八相送》《打猪草》等传统名段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金、银奖,《对花》节目2016年8月赴新加坡汇报演出,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原创黄梅戏小品《手中的宝》在第四届安庆市青少年戏曲电视竞演中荣获集体组一等奖。今年编排的黄梅戏作品《赠枪》在全市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评选中荣获金奖。“从对传统曲目的演绎,到创新编排,再到现实题材的挖掘创作,孩子们表演的作品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我校黄梅戏传承教育的一项进步。”孙可说。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黄梅戏焕发新活力
黄梅戏因凝结着安庆的民风习俗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时代精神中不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近年来,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市如何促进传统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王勇介绍,从黄梅戏艺术创作方面,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按照“新戏”与“老戏”,“大戏”与“小戏”并重的思路,采取“新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近5年来新创、复排各类剧目200多部,其中:新创《大清名相》《邓稼先》等大戏36部和小戏100余部,新编《祝福》等移植剧目6部。
韩再芬领衔主演的《不朽的骄杨》 储永志摄
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师徒传承、院校合作、建立青年团等多种途径,通过老一辈艺术家“师带徒”和骨干演员“传帮带”,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茁壮成长。再芬黄梅剧院吴美莲今年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安徽省摘得第18朵“梅花”;夏圆圆荣获第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安庆黄梅戏演员近年来频频亮相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国家级舞台。
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 江胜摄
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的模式,打造“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化旅游品牌。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共有来自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等4省13市25家院团34台剧目申报参演,申报剧目数量创历史新高。
5年来,全市戏曲院团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区、市)70多个城市,先后赴俄罗斯、新加坡、朝鲜、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交流演出。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送戏下基层,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活动2000多场。
近年来,“黄梅戏+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我市积极研究结合运用网络视听、国风漫画、移动多媒体等新型网络载体,丰富形态样态,拓展传播途径,黄梅戏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摄影:安庆晚报;审核:汪博武)